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**梁启超提出**的。他在《中国史》一书中认为,最古之史实即为地方之史,即“方志”。
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谁提出的
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”这一观点,是由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提出的。
章学诚(1739年-1801年),原名宏,字实斋,号少岩,晚年以表字行,浙江会稽(今绍兴)人,他是中国清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,也是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章学诚在史学领域成就卓越,被誉为“史学大家”,他主张史学应该为现实服务,反对空谈义理和考据,强调“经世致用”的实用主义思想,他还提出了“史德”、“史才”、“史学”和“史识”等概念,对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在《文史通义》一书中,章学诚提出了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”的观点,他认为,地方志是最古老的史学形式之一,是了解历史、研究文化、探索民俗的重要资料,他也强调了地方志的重要性,认为它是“一方之全史”,可以补正史之不足。
章学诚的这一观点,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,当代学者李泰棣在《中国史学史》中指出:“章学诚的‘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’说,是对中国史学发展过程的深刻总结。”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史学的起源和发展,也体现了中国史学注重地方特色的传统。
章学诚提出的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”的观点,不仅是对史学发展的一种深刻总结,也体现了他的实用主义思想和经世致用的理念,这一观点对后人的影响深远,为我们了解历史、研究文化、探索民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思路,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和研究,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。
在清代乾嘉时期,考据学盛行,许多学者埋头于古籍之中,进行繁琐的考据工作,章学诚不仅局限于考据,更致力于探究史学的本质和价值,他的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”的观点,正是他对史学深入思考的结果,他认为,方志作为最古老的历史记载形式,是了解一地风土人情、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,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,为后来的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。
章学诚在提出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”的观点时,还特别强调了“史德”的重要性,他认为,“史德”是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修养,这一概念的提出,对后来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许多史学家在研究中注重史德的修养和提升,以确保史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。
章学诚还提出了“史才”、“史学”和“史识”等概念。“史才”是指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必须具备的才能和能力;“史学”是指史学的学问和知识;“史识”则是指史学家在研究中必须具备的见识和洞察力,这四个概念相互关联、相互补充,构成了章学诚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。
章学诚的“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”的观点不仅是对史学发展的一种深刻总结,更是对史学本质和价值的一种探究和挖掘,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局限和束缚,为后来的地方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,也提醒我们要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和研究工作,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。
标签: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是由谁提出的